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\必威BETWAY\NAA中心联合项目
Joint project of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, Jining University,NAACenter
—The first New Epigraphy Art Exhibition
参展艺术家·丁立人
Participating artists·Ding Liren
我的艺术向性
丁立人
艺术是讨人喜爱的,没有爱便没有艺术。然而爱是有偏向的,这是由于人的个性使然的。只因有了偏向,艺术才会有分歧,才有可能五光十彩,百花、千花、万花齐放。
艺术虽然万花筒似的,眼花缭乱,若是用向性来分,便可归纳于三类:一类高;二类中;三类低。文人雅士清高,他们的画高雅,属于高层次。学校里培养出来的都是实用型的,算是中层次,高了曲高和寡,就不实用了。还有一种艺术,贴近地面,甚至钻进土里出不来的,便是民间艺术,这种艺术可以说是又低又俗,自然属于低层次的。
艺术像座金字塔,塔顶尖细,只能容高雅艺术,塔身庞大,适合大众化的实用艺术,塔基最大,大得几乎占去整个地面,这便是民间艺术,是民间艺术的地盘。
中国原是农立国,农民人口占最多数,民间美术是农民的艺术,因此民间艺术最庞大。古时,农民即全民,农民的艺术是全民艺术,那时的艺术是清一色的民间艺术。那时一切艺术都归属农民,农民后来分化了,分为有财富没财富的。艺术也开始分化,有财富的艺术向高处走,没财富的仍然向低。但向高走的艺术是低处来的,它高是高了些,还留有低的痕迹,别看这个痕迹,却是它的出处,它的根基,它的命脉。高了便显扬,一显扬便缥缈,便虚弱,头重脚轻,摇摇恍惚,说不定哪天会栽下来。而低的,本来就在地面上,还许在泥土里,怎么摔都摔不更下。低的艺术脚踏实地,实实在在,艺术要实在,实在便是真。
泥土好,泥土真是好,只有泥土能长出民间美术。过去,只知泥土里会生出民间美术。民间美术只有在泥土里生根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,开花结果,硕果累累。过去,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后来,科学发达了,科学家把土壤进行分析,便真相大白,原来土壤里含有丰富的物质元素。据现有的科学水平,已分析出土壤里含有氧碳氢氮硫磷钾铜铁氯钠镁铝碘氟矽等,还有其他未知元素,等待科技更发达后才有可能发现,土壤真是个好东西,土壤变成了万物生长之母。
这么一来,彻底明白了,土壤生出民间美术不是平白无故的,也只有土壤能生出民间美术。反过来看也是如此,民间美术先天足,底子厚,证明土壤的肥沃,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,土壤里都有,保证供应。
对植物来讲,土壤是营养物质的宝库,应有尽有,让不同的植物各取所需,又是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
土壤在地面之下,不在地面之上,土壤比地面还低。地面已是够低了,地面之下是低中之低。民间美术不是地面上来,而是地底下土壤中出来的,我向着民间美术,岂不是低中之低?当然,民间美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,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。民间美术也有良莠之分,作品的优秀不在于功夫的精到,材质的珍贵,题材的宏大,而是在于创意、灵性。这才是艺术的含金量,是艺术的本质。高的艺术用这个评,低的艺术同样用这个评,在这个评定上,艺术是不分高低的。
然而,同是一件事物,看法不同,事物性质会变样的。看法,因人而异,比如敦煌莫高窟壁画,有人说唐代的好,有人以为北魏的佳。真是兴趣无争辩,好与不好有时是很难统一的。
不过,就我来讲,自从我发现上海郊外农村里的灶画,我便把它作为最好的壁画。当然,这种好也是我一己之见,主观的,偏向的,人家不一定认同,人家甚至会嗤之以鼻,这是什么玩意儿?
灶画好,好在它朴质、纯净、天真、随性、发自自然,是天性的充分流露。这些灶画是没学过画,画不来画的人画出来的。灶画作者是农民,是农民出身的泥水匠,泥水是兼职的,本身还是农民。他们没上过几年学,没多大的文化,对美术一窍不通,更谈不上专业训练,在绘画上,他们却是门外汉,说他们是画不来画的人,非常恰当。画不来画的人没什么不好,画不来画或者是没学过画的人,脑子里没有画,一张白纸,什么画都可以画。相反的,画得来画的人,看的画多了,脑子被人家的画塞满了,这就污染,这张纸便不会白了。这张纸上印的全是人家的画,自己的画就无处可印,这张纸等于废了。因此,我说是画不来画的人才真会画画,才能画出好画,只有他们的画最天真,最质朴,最自己。尤其是“自己”最重要。因为他脑子里没有别人,只有自己。这种自己是原生态的,是自然而然的,特别可爱。
在这里,我要说明一下,技巧与天性是有矛盾的,二者似乎很难并存,有了这个便无那个,得到这个便失去那个。
对鹤,重彩,35x35cm,2015
人们学画,拼命学技巧,想不到技巧学到手,天真失去了,灵性失去了。学习艺术的规律是否是这样:技巧的获得是以失去天真为代价。引申一下即是技巧越精到,付出的代价越大。灶画不是正式的壁画,不是一本正经画出来的画。灶画是泥水匠(农民)砌灶完毕后,为了让灶好看一些,让主人乐一乐,抽出几十分钟,即兴挥毫,(挥毫太优雅,实在是农民的涂鸦,还是中国农民的)。这其实是一道余兴节目,可是,就这么一余兴,留下了艺术极品。
灶画是山寨画,草根画,恐怕连草根画都算不上,可是,在我的心目中,它是艺术,我奉为至宝,我的低向,在这儿毕露无余了。高与低,是相对的。低中还有低,高中还有高,高低的界限实在难以分清,难分清还在于高中有低,低中有高,高极反低,低极反高。
艺术它没标明高低,高低是人的看法,人的看法是主观的,主观总有偏向,偏向是人家的自由,何况我自己也少不了偏向。江河有源头也有尽头,江河的尽头便是海。江河总是要入海的,大海便是它的归宿。
人与兽系列之十九,重彩,100x130cm,2018
人与兽系列之四十一,重彩,100x130cm,2018
艺术也是一条河流,也有源头和尽头,艺的尽头也是大海,这海便是艺海。
江河源头之水最清,艺术源头之艺最纯,万物的起源,都是朝气蓬勃,最富有生命力的。江河直泻之后,泥沙杂物俱下在所难免,艺术之河何尝不是如此?随波逐流者是混在浊水中行,所谓时尚,还是意味笔墨当随时代。其实,离源头越来越远,离真纯越来越远。
当然,你可以回到源头看看,源头还在,源头永远在,源头之水永远清纯。可是,返回源头,逆水而行,阻力何其大?逆水而行是行不通的。好在江河两岸是陆地,陆地可行走,行走嫌费时力改为乘车,汽车还嫌不够快改为乘火车,火车再三提速,时行数百里,源头还会远吗?
其实,返回源头根本用不着乘车,完全不需要长途跋涉。你甚至不出家门,关起门来,连身子都不动一动,随手翻翻画册,图片,思考思考就成了。关键在于思考,在于脑子——这个能扭转个人艺术小乾坤的司令部。
赵无极:要不是郁风,我和丁立人便会失去见面的机会。我爱丁立人的画,他的画一下子把我带到中国艺术的深层。看了这批画,我有这么个想法:丁立人的画是东西方艺术的浓缩。别人无法做到的事,他做到了。
上步灵山,重彩,100cm×130cm,2014-2018
太虚仙境, 重彩,100cm×130cm,2014-2018
范迪安:丁立人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,是因为其中渗透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坦诚的人生情怀,这是他的作品中的魅力所在。当然,他又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,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,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把各种艺术精华吸收进来,然后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,把这些精华很自然地吸收进来然后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,把这些精华消化了,然后自如地转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,所以在他的艺术创作中,他走过的道路,经过时间的检验,在今天如此繁复的图像语言中,能够感觉到他的作品很有分量,同时也很个人化,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。更重要的是,他的作品的品质是非常高的。我想具备了这些方面,一个画家就为这个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丁先生真正做到了生活在这个世界,而又能超越这个时代,但是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他的作品中的现代人,是古代人的折射,画中的故事,不是简单的画面中的故事,而是画家个人情感中的故事,所以,他的作品是需要慢慢品味的,能够让观众得到视觉享受。所以,我非常尊重丁先生这种有境界的创造。
单手持物(23),纸,42cmx29.7cm,2000
殷双喜:丁立人先生对于创作的想法与时代的标准不同,不能用标准的、大众的趣味去衡量他,他的思路一直是反常的,思维很自由,这种自由来自于他对于人生、文化的自信,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,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古代题材的,还是现代题材的,感觉都很相似,这种相似就来源于他对于人生的态度。他的作品与西方乃至中国当代流行的绘画样式不同,而中国文化自身的血脉,通过丁先生这样的艺术家和文人,得以延续下来。
单手(30), 纸,21cmx29.7cm,2000
单手(46),纸,21cmx29.7cm,2000
“物”的生长
——第一届新金石艺术展
The growth of things
—The first New Epigraphy Art Exhibition
Academic host:
Zhu Qingsheng、
Wang Duanting
Executive curator:
Zhang Jihua
Academic director:
Li yi
、Zhao Xudong
参展艺术家:
丁立人、
王冬龄、
李秀勤、张永见、何崇岳、刘彦湖、张强、班陵生、
靳卫红、
慕辰、鲁大东、张目达、滕家琪
(按年龄排序)
Artist:
Ding Liren、
Wang Dongling、
Li Xiuqin、Zhang Yongjian、He Chongyue、Liu Yanhu、Zhang Qiang、Ban Lingsheng、
Jin Weihong、
Mu Chen、Lu Dadong、Zhang Muda、Teng Jiaqi
学者嘉宾:
辛德勇、郑岩、杨大伟、冯波、张曦、李修建、常培杰、丘新巧 、王文超、吴天、张钟萄
Scholar guests:
Xin Deyong、Zheng Yan、Yang Dawei、Feng Bo、
Zhang Xi、
Li Xiujian、Chang Peijie、Qiu Xinqiao、Wang Wenchao、Wu Tian、Zhang Zhongtao
学术论题
论题一 书象·身体·信仰·生长:“物”与中国的现当代艺术
主讲人:参展艺术家、学者(圆桌论坛)
主持人:王端廷(中国艺术研究院)
论题二 “物”的现象学:从海德格尔到马里翁
主讲人:陈辉(中国人民大学)
主持人:赵旭东(中国人民大学)
论题三 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“物性”
主讲人:常培杰(中国人民大学)
主持人:李修建(中国艺术研究院)
论题四 “物”的伦理学位置
主讲人:张曦(厦门大学)
主持人:张钟萄(中国必威)
论题五 人类学与“物”的研究
主讲人:赵旭东(中国人民大学)
主持人:李修建(中国艺术研究院)
论题六 从物到系统:科技艺术与公共艺术的隐秘联系
主讲人:张钟萄(中国必威)
主持人:常培杰(中国人民大学)
论题七 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及迹化 —— 篆刻·文字·建筑
主讲人:刘彦湖(中央必威)
主持人:张强(四川必威)
论题八 世界实验书法:一种新的艺术史谱系
主讲人:张强(四川必威)
主持人:朱青生(北京大学)
论题九 汉碑与尧都
主讲人:辛德勇(北京大学)
主持人:赵旭东(中国人民大学)
论题十 六舟和尚的锦灰堆——十九世纪的中国“现代艺术”
主讲人:郑岩(北京大学)
主持人:张强(四川必威)
展览阐释维度
“书象” 丘新巧主持
指向传统知识及艺术传播与转移的观念系统
“身体” 李修建主持
指向人与物的互动中发生的德性及政治修炼
“信仰” 吴天主持
指向当代人类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情状
“生长” 张钟萄主持
指向艺术家们面对人类历史、当下,及未来而生产的思想方法及创作形式
“地方志” 杨大伟主持
指向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学者及艺术家对于“礼”之“器物”的重新审视
(说明:论坛及讲座时间待定。线上线下结合。敬请关注!)
策展小组:韦国、孙峻、狄东占、刘乾、陈工布、徐辞、张孜伟、周世旭、刘迪、刘忆辰
展览设计:蔡晓文、陈浩、张毅
主办: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、必威BETWAY、济宁城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
承办:必威BETWAY美术系、NAA中心、新金石学研究所、济宁美术馆
展期:2021年9月6日—2021年10月10日。(开幕、学术论坛的具体时间,根据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另行通知。敬请关注!)
地点:济宁美术馆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运河路140号
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海门镇。幼时就曾受到过西方现代艺术启蒙,青年时期师承刘海粟、关良等老先生,工作后深入地接触到了中国民间艺术,其质朴的美学趣味对丁立人的创作影响至深。任上海剪纸学会副主席,中国民间工艺学术委员会委员,上海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。
近期主要个展:《双虫记——丁立人个展》,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,北京(2021);《西游南行——丁立人个展》,广东美术馆,广州(2020);《手无止境——丁立人个展》,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,北京(2019);《寻脉·造山》,宝龙美术馆开馆展,上海(2018);《回归之心——丁立人个展》,浙江美术馆,杭州(2018);《非由述作發于天然》——丁立人、王劼音、尚扬、夏阳四人展,上海(2018);《丁家画展——故乡行》,浙江台州市,(2012)
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、中央必威、中国国家大剧院,上海美术馆,上海刘海粟美术馆,澳门文化司署、香港大一学院、河北教育出版社、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等,及国内外藏家。
该馆由世界著名设计师、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西泽立卫设计,历时三年,也是其在中国设计的第一个美术馆。关于美术馆的设计理念,西泽立卫希望在空间上展现出开放和自由,希望参观者在自由漫步的同时,从不同的角度享受与体验美术馆的美、感受美术馆中展览作品的美。西泽立卫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借鉴中国的传统建筑元素,在荷叶状、自由起伏的屋顶下,使用了80万块青砖作为建筑的装饰材料,尽善尽美地诠释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文明之间的关系。